高级搜索:

新闻动态

活力加满!62000名大学新生涌入泰安!

来源: 时间:2025-09-22 10:42:32 浏览次数:

金秋时节,泰安市15所高校迎来约62000名来自五湖四海的2025级新生。一股青春“新动能”已注入城市血脉,为这座拥有17万在校大学生的科教名城增添了全新活力,进一步夯实了泰安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基石。

      金秋时节,泰安市15所高校迎来约62000名来自五湖四海的2025级新生。一股青春“新动能”已注入城市血脉,为这座拥有17万在校大学生的科教名城增添了全新活力,进一步夯实了泰安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基石。

 

      9月的大学校园内,“欢迎新同学”的横幅高悬,与依然苍翠的泰山遥相呼应,勾勒出新学期最温暖的底色。校园主干道上,各学院的迎新站点一字排开,高年级志愿者们身着统一服装,笑容灿烂,一边熟练地接过新生手中沉重的行李,一边热情地介绍着校园布局和生活点滴,让初来乍到的学子们第一时间感受到“家”的亲切。
      “对泰安这座历史悠久的旅游名城我一直心存向往,再加上山一大的康复治疗专业有着不错的实力和口碑,让我选择来到这里。”来自安徽省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泰安校区)2025级学生郑雨茜激动地说,初来泰安,她已经喜欢上这里宜居又热情的城市氛围。“大家都很热情友善,开学前我就已经在计划周末去挑战一下爬泰山了!我还打算去品尝一些地道的泰安美食,更全面地感受泰安的魅力……”郑雨茜对自己在泰安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

 

       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泰安凭借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及多条高速公路构成的便捷交通网络,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里集聚了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泰安校区)等15所高校和21家科研机构,构成了强大的科教资源矩阵,不仅为这座城市构筑起强大的科教资源矩阵,更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文化与创新的重要纽带。
       泰安以其独特的魅力汇聚八方英才。在泰山学院的课堂上,《泰山概论》公选课总是座无虚席。周郢教授正娓娓道来,将封禅祭祀、石刻书法、儒释道融合的故事娓娓道来,地方志和古诗词在他口中变得生动立体。“泰山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五岳独尊’,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泰山学院数字经济学院2021级学生会主席黄世彪感慨道。
这种文化浸润早已超越课堂界限,融入城市脉络。毕业后选择留在泰安担任辅导员的黄世彪说:“泰安的老街巷和当地人的生活中,都浸润着从容朴实的山城气息。”如今,他正在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继续传递这份文化温度。
       “大学对所在城市的塑造,绝不止于外观,它们会深入城市的内在肌理。”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副教授尚丽娟指出,高校是城市文化的生成培育中心、传播中心和守护中心,对城市文化具有辐射、引领和传承作用。
       校城融合的画卷,正在泰安的多彩实践中生动体现。

 

       在第39届泰山国际登山比赛暨第30届全国全民健身登泰山徒步活动中,泰山科技学院师生参与登山比赛赛事裁判工作。“作为校学生体育联合会的一份子,这次国际级比赛的经历使我汲取到了国际级比赛的营养。”河北籍学子吕尚锟说。
       今年以来,共青团泰安市委持续深化“青鸟计划”,参与感知家乡、志愿服务、文化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4957人次,投身社会实践正在成为泰安学子们假期的新风尚,青年用脚步丈量基层、以专业回馈社会的热情持续升温。

 

       “我们周边就是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们带来的烟火气可旺了!”泰山区上高街道北上高村村两委委员刘英指着热闹的商业街,脸上洋溢着笑容,“你看这餐馆、小店,生意都跟着红火起来。随之而来的租房和用工需求,更是成了居民收入的新增长点。”这升腾的烟火气与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构成了校城融合最鲜活的基层样本。
        在邱家店镇桂林村的千亩良田里,山东农业大学的师生与驻地企业山东农大牧业有限公司一同迎来了金灿灿的丰收季。沉甸甸的玉米穗,不仅是大地慷慨的馈赠,更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最生动的诠释——这里正是山东农业大学与山东农大牧业有限公司共建的千亩种子繁育基地,一项项关于小麦、玉米良种的发明专利,就从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壤中“长”出来。“未来,山农大师生培育出的良种将从泰安销往全国各地,山农系列小麦品种年销售规模达到500万亩,这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良种,不仅能够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更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山东农大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柳儒国站在田埂上,不无自豪地说道。在他身后,收割机正轰隆作响,穿梭于金色波浪之间,也将校城融合、产学共进的种子,播撒进更加广阔的未来。

 

      大学,是学子们的“第二故乡”。泰安深知,要让这份乡情永驻,让“他乡”真正变“故乡”,需要的不仅是大学四年的悉心培养,更是一套贯穿“引、育、留、用”全链条的暖心政策与长远承诺。为此,泰安致力于为每一位选择于此、扎根于此的人才,打造一个“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未来。
       市委、市政府早在2022年专门出台《关于推动校城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建立完善“高校吹哨、驻地报到”工作机制,从高校综合实力提升、校城学科产业对接、研发和产业平台共建共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人才联合引进培养、驻地服务保障优化等方面确定了6大工程、15项推进计划,促进驻泰高校科技、人才、学科优势与泰安市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全面对接,激发驻泰高校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推动产业人才培养,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
       致力于提升教育赋能发展水平,我市更新发布高校专家、科技成果、人才“三张清单”,涵盖高校专家2237人,高校科技成果、发明专利942项,毕业生资源48956人,为政企校三方精准对接提供支持。推动驻泰高校围绕泰安产业需求新增专业119个,撤销过剩专业64个;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2个、行业产教共同体4个,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63个、科技创新平台项目71个,开设各类“订单班”“冠名班”161个。
       与此同时,完善人才贯通培养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市属3所高职院校举办“3+2”高职本科贯通培养,9所中职学校开设“3+4”中职本科贯通培养、中高职“三二连读”、联办五年制高职等贯通培养,全市职业教育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体系初步形成。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实训能力,投资2.87亿元的泰安市大型仿真实训基地已竣工,规划投资3.6亿元的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训中心启动建设。
       如今,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在国赛、省赛中捧回金灿灿奖杯,我市在国赛、省赛中获奖数量和等次连续三年稳定增长,在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中连续两年斩获国际金奖,人才培养水平持续提升。泰山技师学院教师张福伟深切体会到了家乡的人才政策优势:“以前在外地企业上班,照顾家人不方便。回来后,人才政策带给我许多便利,孩子上学的问题也解决了。”在政策支持下,他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等诸多荣誉。
       随着约62000名新生如涓涓活水汇入泰安,这座城市与高校“双向奔赴”的精彩故事,正迎来崭新的章节。他们将在泰山脚下开启青春最重要的序章,而泰安,也正以一座城的温暖与力量,张开双臂,为他们铺就一条从学业到事业、从他乡到故乡的坦途。